学习周报第一周
《量子视角下的智能优化算法综述》周报
名词解释与基本概念
量子比特(qubit):是量子计算中的基本单位,类似于经典计算中的比特。与经典比特只能处于0或1的状态不同,量子比特可以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状态。这种特性使得量子比特能够进行更复杂的计算。
量子门:量子门是量子计算中的基本操作单元,类似于经典计算中的逻辑门。它将输入的量子态转换为输出的量子态,允许输入叠加态,并且满足可逆性等确定的法则。
量子遗传算法:量子遗传算法(Quantum Genetic Algorithm, QGA)是量子计算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智能优化算法。它利用量子比特的叠加态特性,能够表示多个状态的叠加,从而在搜索空间中实现更高效的并行搜索,相比传统遗传算法,具有更好的全局搜索能力和收敛速度。
- 交叉复制:
- 复制操作:根据个体的适应度来选择优秀个体,使其有更高的概率进入下一代。
- 交叉操作:将两个父代个体的部分基因片段进行交换,生成新的子代个体。
- 变异:变异操作是对个体的基因进行随机改变。
本质:量子遗传算法通过对已有的个体(结果)挑选其优秀的部分,在给予一定随机变动(变异)的情况下,进行相互的结合(交叉复制),从而得出更好的个体(结果)。
波函数坍缩(塌缩):当对处于叠加态的量子位进行测量时,量子系统从一个不确定的叠加态转变为一个确定的本征态的过程,例如从0和1的叠加态变为确定的0或者1。
薛定谔方程: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方程之一,用于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,揭示了量子系统的概率性本质。
**量子蚁群算法 **:即通过人工构造的蚂蚁去寻找最短路径。
- 开始时,蚁群随机寻找路径并释放信息素,信息量的多少与路径的长短成反比;
- 后续通过蚂蚁会偏向于走在信息素更多的路径上,同时释放信息素;
- 原有信息素会随时间推移而挥发;
- 重复几次后,越来越多的蚂蚁会聚集到最短的路径上。
人工鱼群算法:在一片水域中,鱼往往能自行或尾随其他鱼找到营养物质多的地方,因而鱼生存数目最多的地方一般就是本水域中营养物质最多的地方,人工鱼群算法就是根据这一特点,通过构造人工鱼来模仿鱼群的觅食、聚群及追尾行为,从而实现寻优。
- 觅食行为:一般情况下鱼在水中随机地自由游动,当发现食物时,则会向食物逐渐增多的方向快速游去。
- 聚群行为: 鱼在游动过程中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和躲避危害会自然地聚集成群,鱼聚群时所遵守的规则有三条:
- 分隔规则:尽量避免与临近伙伴过于拥挤;
- 对准规则:尽量与临近伙伴的平均方向一致;
- 内聚规则:尽量朝临近伙伴的中心移动。
- 追尾行为:当鱼群中的一条或几条鱼发现食物时,其临近的伙伴会尾随其快速到达食物点。
- 随机行为:单独的鱼在水中通常都是随机游动的,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寻找食物点或身边的伙伴。
量子退火算法: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优化算法,它利用量子比特(qubits)的特性,如量子叠加和量子隧穿,来寻找问题的最优解。这种算法特别适合解决组合优化问题,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复杂问题的全局最优解。
量子隧穿效应:隧道效应由微观粒子波动性所确定的量子效应。又称势垒贯穿。考虑粒子运动遇到一个高于粒子能量的势垒,按照经典力学,粒子是不可能越过势垒的;按照量子力学可以解出除了在势垒处的反射外,还有透过势垒的波函数,这表明在势垒的另一边,粒子具有一定的概率,粒子贯穿势垒。
本质:将局部极值类比为壁垒,优化过程中遇到局部极值点时,量子退火算法利用隧穿效应,使得系统有概率直接“隧穿”过局部极值点旁的势垒,从而更快地到达全局最小值附近的状态。
心得
1.在探索各种算法和理论的过程中,我发现它们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,这些算法和理论,并非仅仅是数学或技术的产物。
以量子遗传算法为例,它巧妙地融合了量子力学的前沿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中的“优胜劣汰”原则。还比如人工鱼群算法,它则是对动物生存行为的深刻模拟。类似的还有粒子群优化算法(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,PSO)是模拟鸟类群体觅食。
2.论文不是单纯的以事实来支撑的雄辩,而更像是学者的内心独白,阅读论文,更像是聆听学者在侃侃而谈,在层层递进的内容下,以科学理论为动力,推动,或者说鼓动着结论出现,好的论文,在认真阅读,逐步跟进之时,结论会呼之欲出。
3.世界的本质最终还是回到物理和数学,万事万物都能用物理和数学得到解释,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数学和物理得到升华。
4.隐含并行性的起源也是来自于不确定性:隐含并行性正是源于这种不确定性。由于量子比特可以处于多个状态的叠加,量子计算机在进行计算时可以同时探索多个可能的解。这种并行性并不是显式的并行计算(如经典计算机中的多线程或多核并行),而是隐含在量子态的叠加和不确定性之中。
发现:量子力学的核心特性之一就是量子系统可以处于多种状态的叠加。
总结收获
1,在读完摘要和引言部分,我学习了很多物理的专业名词,对量子物理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,让我不禁感叹,科学家的惊才风逸,而其中将物理学运用与智能算法的优化更是令人拍案叫绝,其中最令我受益匪浅的就是,我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了“道法自然”,解决问题的时候,要顺应,参考自然规律。
2.我在本周简单浏览论文整体,基本了解了论文的基本结构,也发现论文不仅仅是学术成果的堆砌,逻辑严密的论述过程,科学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样重要!
一篇完整论文的基本结构
- 引言(Introduction)
- 文献综述(Literature Review)
- 研究方法(Methodology)
- 研究结果(Results)
- 讨论(Discussion)
- 结论(Conclusion)
- 参考文献(References)
3.在解读论文的时候,获取新的知识,在新领域的探索让我倍感兴奋。
进度
截至2025年5月10日,《量子视角下的智能优化算法综述》论文解读分析到
3.隐含并行性
问题
随机性的程度决定了智能的高低,是否太过武断?或者过度强调了随机性的作用?
这句话在论文中引用于《Swarm Intelligence》
先探讨随机性的作用:随机性可以作为一种探索机制,这种随机性有助于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,从而探索到更优的策略。
但是换句话说,过大的随机性,不就让智能体变成了完全用碰运气来达成目的吗?智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适应性和学习能力,即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策略。这种适应性和学习能力需要一定的确定性和规律性,而不是完全依赖随机性。